【李文】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學科如何建構自己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 作 者
- 李文
- 發表/出版時間
- 2017年05月03日
- 學科分類
- 社會史研究 理論與方法研究
- 成果類型
- 論文
- 發表/出版情況
- 國史網
- PDF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學科如何建構自己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撰寫《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的一點體會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這一思想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這樣一個尚處初創期的新興學科的發展來說尤其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這里結合撰寫《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當代中國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體會,就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學科如何構建自己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談幾點認識:
一、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為指導
社會史的研究對象是什么,學界至今各持己說,眾說紛紜,就像社會學學者對社會的理解一樣。我認為,社會史研究的是社會的發展史,亦即社會發展的進程和規律。既如此,就要搞清楚社會發展的主題和主線,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的理解,這個主題和主線應當從社會主要矛盾中去認識和尋找。筆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的序言中指出:“既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那么不斷解決這一矛盾就構成這個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線。經濟是基礎,是手段,落實到社會層面就是要著眼于民生問題的解決,這也是與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說,在共產黨執政的社會主義中國,是民生保障和民生改善彰顯著社會的進步,社會發展的動力即來自人民不斷增長的對民生保障和民生改善的需求,什么時候偏離了這條主線,什么時候的社會發展就會經歷曲折。當然,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民生追求,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改革以來幾個階段的民生進步和發展取向,也暗合著馬斯洛揭示的人類需求層次階段性臺階式提升的基本走勢。
還有,筆者通過研究得出一點體會,那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似乎有個中介環節,那就是以階級階層為核心的社會結構,經濟基礎變了,狹義的社會結構就會相應地發生變化,此時上層建筑也應該主動或被動地作出調整,用老眼光看問題,仍然沿用過去的管理方式就行不通了,這一點對理解我們今天反復強調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很有幫助,特別是對我們正確認識新時期的社會矛盾、正確認識新時期社會心態和社會思潮的復雜性、提升我們思想宣傳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動性和針對性很有幫助。正像習總書記指出的,宣傳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
二、必須從符合中國國情的基本事實出發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學科如何構建自己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必須從符合中國國情的基本事實出發。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就沒有采用“公民社會”的提法,因為它不適用于當代中國。近年來,源自西方的“市民社會”或“公民社會” 在學界討論社會管理時成為最常用的概念和理論框架。然而將這樣的理論框架套之中國卻有南轅北轍之嫌,且不說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有所謂“公民社會”、新中國是共產黨一黨執政多黨參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即便是市場化改革以來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社會組織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因為有基層黨組織作保障,中國的基層社會也不會發育成為“國家”的對立物,這是中國社會組織結構中的一個獨特的而又不可忽視的內容。
按照生產單位、工作單位來建立黨的基礎組織,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組織原則。這個原則,使其組織基礎融入社會組織的細胞之中。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8875.8萬名,現有基層組織441.3萬個。其中,黨的各級地方委員會3206個,全國7828個城市街道、32341個鄉鎮、94424個社區(居委會)、571544個建制村已建立黨組織,覆蓋率均超過99%;全國23.3萬個機關單位已建立黨組織,占機關單位總數的99.6%,51.1萬個事業單位已建立黨組織,占事業單位總數的93.7%;全國19.2萬個公有制企業已建立黨組織,占公有制企業總數的90.9%,309.3萬個非公有制企業中的160.2萬個已建立黨組織,占非公有制企業總數的51.8%,非公企業黨組織應建已建率達99.9%。全國社會組織法人單位中建立黨組織的20.4萬個,占社會組織法人單位總數的41.5%,社會組織黨組織應建已建率達99.1%??傮w上看,凡是有社會組織單位的地方,都有執政黨基層黨組織的覆蓋和存在。長期以來,有賴于基層黨組織在基層群眾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中國共產黨贏得了開展群眾工作的最大優勢,成為了領導各項事業的核心力量,也有效避免了社會的動蕩和分裂。
三、必須適合國史研究的大局需要
中國當代社會史以獨立的國史分支學科的面目出現,始于2010年以后。2010年,當代中國研究所成立社會史研究室;同年,國家社科基金首次將中國當代社會史列為重大招標項目。2011年4月,當代所社會史研究室與《當代中國史研究》雜志社、安徽師范大學聯合舉辦了首次當代社會史專題研討會,重點研討學科建設問題。10月,又與河北大學歷史學院聯合承辦“新中國社會變遷與當代社會史研究”學術研討會,意在推動當代社會史研究的學科建設和深入開展。隨后,研究室開展了大量的學科調研,向社會史研究有一定基礎的單位、前輩和同行取經,并就若干基本理論問題就教于社會學界的學者。經過調研,我們認識到了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也明確了研究室肩負的擔子和發展的目標?;谥醒胭x予當代中國研究所的特殊使命和我們自己的優勢所在,我們選擇了以“開拓創新,打造國史中的社會史”為研究室的基本取向。這就是說,我們要構建的和研究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史,既不同于古代社會史、近代社會史,也不同于目前學界所搞的以社會生活或者區域社會為指向的當代社會史,而是以獨立的國史分支學科的面目出現的與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等相并列的以宏觀的社會建設為指向的中國當代社會史?!吨腥A人民共和國社會史》粗線條地勾勒出的就是這樣的一個社會史。這樣的學科定位切合了國史研究的大局需要,也使得我們當代所社會史研究室扛起了“國史中的社會史”的大旗,迅速崛起為獨樹一幟的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重鎮。當然,我們也要不斷地學習和借鑒其他指向的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的成果和經驗,正所謂“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p>
總之,從我們的切身體會來看,只要路子對了,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構建自己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ㄗ髡邽橹袊鐣茖W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第四研究室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