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才】近30年來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科發展概述
- 作 者
- 張金才
- 發表/出版時間
- 2024年03月08日
- 學科分類
- 政治史研究
- 成果類型
- 論文
- 發表/出版情況
- 當代中國史研究
- PDF全文
當代中國史研究學術史專題
[編者按]“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學術史是學術研究的歷史,是對學術研究進展的及時反映,是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當代中國史研究》自創刊以來,秉持“研史通變,資政育人”的辦刊方針,密切關注當代中國史研究學術前沿,積極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深入探討治國理政歷史規律,科學總結當代中國成功經驗,先后共刊發各類學術文章3000余篇,及時反映了當代中國史學術研究的進展。為繼續推動當代中國史研究深入發展,繁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本刊特開設當代中國史研究學術史專題,推出系列筆談文章。本期三篇學術史文章分別涉及歷史政治學、概念史、學科發展等領域,結合新時代新征程國史研究的新任務新要求,系統梳理了其研究進展、特點及不足,有助于準確把握相關領域發展的現狀,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加速推進國史研究“三大體系”建設,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國史學科知識體系。
近30年來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科發展概述
張金才
中國當代政治史作為中國當代史的分支學科,在其學科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如有學者所強調的:“國史首先是政治史,因為國家是政治產物,國家的歷史宜以政治為核心視點看各方面的發展進步,注重國家制度的確立、改革和發展,注重制度對于各方面發展進步的基礎作用”。近30年來,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主要成就進行概述,并對其進一步發展的方向做相關思考,以推進該學科建設。
研究隊伍不斷擴大
近30年來,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科研究隊伍不斷擴大,進展明顯。目前,從事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的學者主要分布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黨校(行政學院)、軍隊院校和黨政部門所屬研究機構等,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五路大軍”。
在科研院所中,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以下簡稱當代所)是1990年6月經中共中央批準成立的,專門從事研究、編纂和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以下簡稱國史),搜集和編輯有關國史資料,參與國史的宣傳與教育,聯系與協調各地區、各部門的國史研究工作的機構。當代所自成立以來便非常注重政治史研究,并于2001年設立專門的政治史研究室,其主要承擔國史中重要政治人物、重大政治事件、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民主與法治建設、公共行政管理、黨派團體、國防等內容的編研工作,并參加和組織相關學術交流活動,負責相關宣傳、教育和事務性工作。經過20多年的發展,政治史研究室已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規模和專業水平的研究隊伍:現有科研人員10人,其中研究員2人、副研究員4人、助理研究員4人。這支研究隊伍年齡、職稱和專業結構比較合理,均具有博士學位,所學專業多為中國近現代史、中共黨史、政治學等,研究方向涉及政治制度史、法治建設史、行政制度史、國防軍事史、鄧小平和陳云思想生平研究等,基本涵蓋了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科主要分支領域,在該學科研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國史系,并開始招收政治史方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科尤其是人才梯隊建設日益完善。
與此同時,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等也有一些研究人員從事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此外,各省、市、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及部分副省級城市設立的社會科學院,也有研究人員從不同角度開展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如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當代史研究室就有學者從事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
在高等院校中,從事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的學者主要分布在歷史文化學院(歷史學系)、馬克思主義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政府管理學院等院系。2021年中共黨史黨建學成為一級學科后,中國人民大學等院校先后設立中共黨史黨建學院,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隊伍有了新的擴展。高等院校中從事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的學者多是結合日常教學進行,且人員相對分散,但卻是本學科研究隊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黨校(行政學院)中,研究中國當代政治史的學者主要分布在黨史教研部、黨的建設教研部等部門。例如,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這兩個教研部集中了一批從事本學科研究的學者。在省級及以下各級黨校(行政學院)中,也有為數不少的學者結合各自教學和地域特點開展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另外,在各級各類干部學院以及社會主義學院中從事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的學者,也是本學科研究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中國延安干部學院等。
在軍隊院校中,從事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的學者主要分布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等院校的相關部門,他們主要從事國防軍事史方面的研究,具有研究內容較專的特點。
在黨政部門所屬研究機構中,研究中國當代政治史的學者主要分布在黨史工作等部門。例如,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研究部、第二研究部和第三研究部等集中了一批從事本學科研究的學者。在省級及以下各級黨史(地方史志)研究部門中,一般也都有學者從事當代地方政治史的研究,是本學科研究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上可知,近30年來,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隊伍日益擴大,結構不斷優化。這就為本學科的發展,特別是優質成果的產出奠定了重要基礎,提供了必要條件。
研究成果不斷豐富
近30年來,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科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研究成果的不斷豐富。
在學術著作方面,當代所推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版)、《新中國70年》(當代中國出版社2019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21年版)等通史性著作中均有中國當代政治史的豐富內容。在專題史方面,李正華、張金才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1949—2012)》(當代中國出版社2016年版)和修訂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1949—2019)》(當代中國出版社2019年版),是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科的代表性成果。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1949—2019)》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項目的最終成果,是國內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專著。該書以國史為大背景,從政治的角度,全面反映了國史發展的總體脈絡、主題主線及階段性特征,詳細闡述和分析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政權以及適應這種政權需要的政治制度建立、鞏固和發展完善的歷史過程,客觀論述了相關重要政治人物、重大政治事件,認真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探索符合中國實際、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發展道路中的成功經驗和失誤教訓,對人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該書的出版標志著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科的發展進入新階段,對本學科的建設起到了指導和推動作用,也奠定了本學科在國內學界的地位。2021年12月,李正華、張金才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由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該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十四五”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項目“院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教材序列”之一,其出版為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科人才隊伍培養提供了基本教材,同時也是本學科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
政治制度歷來是政治史研究的重點。近30年來,中國當代政治制度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例如,陳明顯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是該領域首部專著,其在闡述新中國政治制度產生與發展的歷史背景和基本理論基礎上,分章介紹了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度等,完整科學地反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性質、特點及作用。隨后出版的浦興祖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是該領域又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論著。該書系統闡述了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歷史發展,以及影響這一制度建立與發展的主要因素和政治體制改革等問題。有學者明確肯定了該書具有的三個突出優點:一是在靜態的政治制度研究中融入動態的行為研究;二是不僅透視政治制度現實,而且考察政治制度源流;三是未止步于闡釋和論證,更著力于思考和探討。在此基礎上,中國當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穩步推進,成績顯著。
政治思想史在政治史研究中具有突出地位。近30年來,中國當代政治思想史研究成果不斷涌現。例如,范小方等的《中國當代政治思想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是該領域第一本專著,該書對1949年后中國社會中各種政治思想的產生、發展、變化及其特殊規律性進行了研究,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翁有為等的《當代中國政治思想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在該領域也較具代表性。有學者認為該書的學術貢獻至少有三點:一是探討了當代中國政治思想包含的核心內容;二是勾勒了當代中國政治思想史發展演變的基本線索,并根據其內在軌跡總結了其發展特點;三是作為原創性著作為人們研究當代中國政治思想史提供了藍本。在此基礎上,中國當代政治思想史研究成果不斷豐富,為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科“三大體系”建設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學術論文方面,中國當代政治史涌現了大量研究成果。其中,不少學者對中國當代政治史的“三大體系”建設進行了探討。例如,有學者從歷史與政治、規范與經驗、文化與權力、時間與結構、邏輯與證據五個方面探討了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的學科脈絡、研究視角和問題意識,拓展了中國當代政治史的研究視野,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此同時,為進一步推進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科“三大體系”建設,梳理既有研究的成就與不足,一些學者對該領域的學術史做了及時總結。例如,有學者從總體研究狀況、研究的集中點及主要特點、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今后努力方向三個方面,對21世紀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研究情況進行了綜述。也有學者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進行了回顧、反思與展望。近年來,《當代中國史研究》刊發了大量有關國史的學科述評文章,其中便涉及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這些述評文章對學界了解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現狀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本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此外,從不同專題、不同領域和不同時段對中國當代政治史進行具體研究的各類文章更是不計其數,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展開。
交流平臺不斷拓展
近30年來,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交流平臺日益多元。自2001年起,當代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以下簡稱國史學會)每年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聯合舉辦國史學術年會,至今已舉辦23屆。在歷屆國史學術年會中,中國當代政治史均為重點研討內容之一。另外,中國政治學會舉辦的學術會議也有一些涉及中國當代政治史的議題。這些平臺都為本學科的交流創造了條件。
非實體研究中心和學科年會是學術交流的重要依托,對學科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代所當代中國政治與行政制度史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的成立和中國當代政治史年會制度的創立,為本學科的發展搭建了新的交流平臺。其中,中心成立于2010年10月,是以當代中國政治與行政制度史為研究對象的非實體性學術研究組織,其主要任務是:研究、編纂和宣傳當代中國政治與行政制度史,從事相關課題的調研;搜集和整理當代中國政治與行政制度史的文獻檔案、口述史料和研究資料,建立和發展“當代中國政治與行政制度史”學術數據庫、圖書資料特藏庫,為國史研究服務;與國內外有關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合作,舉辦學術會議;跟蹤當代中國政治與行政制度史研究中的熱點、難點問題,舉辦相應的學術活動;以適當方式,主持編輯出版中心學術研究成果;與國內外有關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開展學術交流,建立人員互訪、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換制度等。中心成立以來,通過組織學者發表論文和與高等院校合作舉辦學術會議等方式,開展了一系列學術活動,為推進中國當代政治史“三大體系”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豐富和拓展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的交流平臺,當代所政治史研究室在之前舉辦學術會議的基礎上,于2020年主持創辦了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科年會制度,并確定每年聯合當代中國政治與行政制度史研究中心、《當代中國史研究》編輯部及有關高等院校等合作舉辦學術會議,至今已舉辦四屆,取得了較好的學術反響和社會影響力。
經過4年的不懈努力,中國當代政治史年會不斷壯大,參會人數和參與機構逐年增加,會議議題日益豐富,與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結合更加緊密。首屆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述評會于2020年10月在山東濟南召開,由當代所和山東師范大學聯合主辦,當代所政治史研究室、山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當代中國史研究》編輯部、當代中國政治與行政制度史研究中心承辦。第二屆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述評會于2021年9月在湖南長沙召開,由當代所、湖南師范大學主辦,當代所政治史研究室、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當代中國史研究》編輯部、當代中國政治與行政制度史研究中心承辦。第三屆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述評會于2021年10月召開,由當代所、沈陽藥科大學主辦,當代所政治史研究室、沈陽藥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當代中國史研究》編輯部、當代中國政治與行政制度史研究中心承辦。第四屆中國當代政治史年會于2023年9月在江蘇南京召開,由當代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主辦,當代所政治史研究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當代中國史研究》編輯部、當代中國政治與行政制度史研究中心等單位承辦。為鞏固和擴大中國當代政治史年會的學術影響,給本學科的交流增加新的平臺,自2021年起,由當代所政治史研究室主持編輯出版系列論文集《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擷英》。其中,2022年9月,李正華、張金才主編的該系列論文集第一輯由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并在第三屆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述評會開幕式上舉行了首發式,產生了較好的學術反響和社會影響力。在歷屆年會中,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會議主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討,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的新成果、新氣象,推動了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科“三大體系”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了學術支撐和智力支持。
學科理論不斷完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學科都要構建成體系的學科理論和概念”。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科自創立以來,學科理論不斷完善,近30年更是取得明顯進展。學者們對本學科的研究對象、學科定位以及發展階段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初步構建起成體系的學科理論和概念,為本學科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奠定了學理基礎。
在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科理論中,對本學科研究對象的探討是其首要和基本的問題。有學者指出,中國當代政治史是中國當代史(國史)的分支學科,主要研究對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政治領域發生的變化和進步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政權的階級性質及其與之相適應的國家權力、組織結構形式和運行機制的建立與健全、改革與發展的規律。在思想層面,它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各個階級階層和政治集團對社會政治制度、國家政權組織以及各階級階層相互關系所形成的觀點和理論體系,各種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間的論爭、演變和更替的具體歷史過程,各種不同政治思想對現實社會政治發展的影響和作用,最主要的就是各個階級階層對待國家政權的態度和主張。在實踐層面,主要包括社會變革時期新舊階級之間的政治斗爭,社會相對穩定時期社會政治制度的運用,政治體制的改革、發展,政治決策的實施以及公民的政治參與行為等。這是迄今為止學界對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對象最為完備的表述。
中國當代政治史是在中國當代史學科建設的脈絡下展開的,因此準確定位其與中國當代史及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對于本學科的發展至關重要,也是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科理論的基本問題。有學者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絕不是對黨史國史中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內容的簡單裁切,而是從政治的角度,記述國史的全過程。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既要從國史的大背景出發,又要特別注重從政治史角度反映國史發展的大脈絡、主題主線、各個時期階段性特征。這就厘清了中國當代政治史與其他相關學科的區別與聯系。
對學科發展史的梳理,同樣是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科理論的重要方面。有學者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一是1978年以后,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作為國史這門新興學科的一個分支領域逐漸發展起來。二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進入向縱深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由于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指導,學界開始對中國當代史產生重要影響的政治事件、政治制度、政治思想進行全面拓荒,取得大量研究成果。三是21世紀以后,在吸收借鑒相關學科理論方法和國外的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成果后,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開始了更為深入的研究,有更多研究專著問世,標志著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以上觀點和論述,界定了中國當代政治史的內涵和外延,明確了本學科的性質和特點,為完善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科理論和概念做出了學術貢獻。
相關思考與建議
近30年來,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科建設在取得重要進展的同時,尚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是學科隊伍相對分散,研究力量整合不夠。近30年來,盡管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隊伍在不斷擴大,人員數量在不斷增加,但這支隊伍分散在各級各類相關研究機構中,彼此之間缺少機制化的交流與溝通渠道,沒有形成研究合力。當前的現實情況是,雖然研究中國當代政治史的學者從總量上來看是越來越多,但單位之間存在不平衡現象,大部分單位本學科研究人員其實很少,有的甚至是在單兵作戰。這種情況不利于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科隊伍的力量整合,也不利于本學科的進一步發展。
二是學科基本著作內容相對滯后,有的基本著作至今闕如。從前文梳理可以看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史、政治思想史這樣的學科基本著作大多成書于20世紀末。例如,陳明顯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史》出版于1998年,研究內容截止到1997年。翁有為等的《當代中國政治思想史》出版于1999年,研究內容截止到1992年。范小方等的《中國當代政治思想史》出版于1996年。這些著作的研究內容已相對滯后,而且至今缺乏一本按歷史時序來編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史》,諸如《全過程人民民主發展史》等學科基本著作更是長期闕如。這都給本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了課題和任務。
三是缺少本學科專門的學術陣地和研究組織。近30年來,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交流平臺盡管在不斷拓展,但相對于本學科日益增長的實際需要來說還很不夠,已成為制約學科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前的實際情況是,研究中國當代政治史的學者往往是在相關報刊的相關欄目發表學術文章,至今沒有本學科專門的學術陣地。盡管當代所當代中國政治與行政制度史研究中心是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科類的非實體性學術研究組織,但目前本中心成員多是本單位內部人員,還無法承擔起聯系和組織本學科研究隊伍的職責,迫切需要成立專門的研究組織,以適應和促進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科隊伍的發展。
四是學科理論和概念還沒有體系化。近30年來,盡管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科理論在不斷完善,關于本學科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學科性質和學科定位、研究方法和研究意義,以及其與中國當代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等相關學科的區別聯系等基本理論和概念,學者們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已基本達成共識,但中國當代政治史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其基本理論和概念的體系化程度還遠遠不夠,諸如本學科的學術標準和規范要求等還需要進一步明確,構建成熟完備的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科“三大體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針對上述情況,筆者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議:
一是增強學科隊伍的組織化程度,整合學科隊伍的研究力量。為此,筆者建議成立中國當代政治史學會,作為聯系和服務本學科隊伍的橋梁和紐帶。具體方案可參照在中國中央文獻研究會下設立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鄧小平、陳云思想生平研究分會的做法,適時在國史學會下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學會、經濟史學會、文化史學會、外交史學會等二級學會,以此來凝聚學科隊伍,增強研究合力,促進學科發展。
二是推進學科基本著作的修訂和編寫,為本學科的發展提供成果支撐。對于中國當代政治制度史,需要在原有成果基礎上修訂補充21世紀的相關內容,尤其是新時代的制度發展,同時探索以歷史時序為體例來編寫中國當代政治制度史的新途徑。對于中國當代政治思想史,同樣需要修訂補充最新內容,特別是要凸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當代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對于全過程人民民主發展史,中國當代法治建設史、國防軍事史、黨的建設史等學科基本著作,則需要隨著本學科的進一步發展,依靠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界全體同仁的力量,在適當時機逐步提上編寫日程。
三是適時創辦本學科專門的學術刊物,為本學科的發展拓展研究和交流的平臺。鑒于中國當代政治史是一門新興學科,而且創辦一份正式公開的學術刊物也有一個不斷積累條件的過程,建議先在適當時機創辦一份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集刊,作為本學科的一個專門學術陣地,待條件成熟時再以此為基礎創辦正式公開的刊物。但無論如何,這個問題已到了需要認真考慮和謀劃的階段。
四是進一步提高學科理論和概念的體系化程度,為本學科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學科理論和概念的完善既是學科發展的先導,也是學科不斷走向成熟的標志。在當下,什么樣的學術文章才算是專門研究中國當代政治史的文章,什么樣的學者才算是專門從事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的學者,尚無一個明確固定的標準,而且本學科也處在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的發展過程中,因此,完善中國當代政治史的學科理論和概念,特別是提高其體系化程度,是伴隨本學科發展的一個永恒課題。廣大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工作者要以習近平總書記致國史學會成立30周年賀信精神及關于黨史國史的相關論述為指導,不斷推進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科“三大體系”建設,為本學科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作者簡介]張金才,2003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獲法學博士學位。現為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政治史研究室主任,從事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主要方向為新中國法治建設史及鄧小平、陳云思想生平研究。
本文發表在《當代中國史研究》2024年第1期,注釋從略,引用請參考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