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月紅】堅持和弘揚正確二戰史觀
- 作 者
- 宋月紅
- 發表/出版時間
- 2025年06月16日
- 學科分類
- 理論熱點闡釋
- 成果類型
- 論文
- 發表/出版情況
- 新湘評論
- PDF全文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俄羅斯并出席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慶典,在《俄羅斯報》發表題為《以史為鑒 共創未來》的署名文章強調,要“堅持正確二戰史觀”;在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談時指出,要“共同弘揚正確二戰史觀”。正確二戰史觀是堅持唯物史觀,深刻揭示二戰的矛盾關系與根本屬性、歷史進程與時代意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總和,是以史為鑒、堅定捍衛國際公平正義的寶貴歷史經驗和精神財富,必須不斷堅持和弘揚。
正確認識二戰的主要矛盾和根本性質
人類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之中,而且任何矛盾運動形式內部都包含各種特殊的矛盾,這是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是推動歷史進步還是阻礙歷史前進,是正確認識和把握一切社會因素是與非的分水嶺和鮮明標尺。戰爭,作為人類社會發展中特定條件下的一種特殊運動形式,有著正義與非正義乃至正義與邪惡之分,只有站在正義的立場上,才能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社會基本矛盾是指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推動社會運動和發展的根本性矛盾。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一定條件下表現出一定的社會主要矛盾。二戰就是在當時國際社會各種社會主要矛盾運動中反法西斯與法西斯之間不可避免的矛盾斗爭而發生、發展的。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和蔓延,逐步走上法西斯化的德國、日本、意大利,為爭奪世界霸權,對外侵略擴張;而英、法、美則對此實行綏靖政策。隨著日本軍國主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制造“九一八事變”至“七七事變”而全面侵略中國,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對德作戰,以及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被迫宣戰,二戰全面爆發。二戰是法西斯主義勢力在人類社會歷史上進行的一場空前浩劫,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同法西斯主義勢力之間進行的一場世界性大戰,是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下的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關系不可調和的產物。二戰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而告終,勝利屬于一切反法西斯力量,是人民的勝利、正義的勝利。
二戰從資本主義社會波及世界范圍內,形成西方主戰場和東方主戰場。在西方主戰場,蘇聯人民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侵略,進行了偉大衛國戰爭,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全民族抗戰,以傷亡3500多萬同胞的慘烈代價,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聯合國的成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成果,中國則是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簽字的國家。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改寫了戰后世界格局,深刻改變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
深刻把握正確二戰史觀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必然性,無不反映和彰顯了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歷史規律,深刻蘊含正確歷史觀。戰后,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二戰歷史、以什么樣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分析二戰歷史,是世界歷史能否發展進步面臨的重大歷史性課題,唯有以正確歷史觀才能引領人們以史為鑒、汲取教訓,秉持公平、正義、和平、發展等人類社會普遍認識,開創人類社會發展未來。
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人類共處一個地球,各國人民命運與共,歷史正確方向就是立足人類文明進步,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努力促進世界和平安寧和人類共同進步。
正確二戰史觀昭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必須要有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和政治秩序,維護和弘揚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和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發展。二戰中,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站在了歷史正確的一邊,并最終贏得勝利。歷史深刻表明,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違背時代潮流,不得人心、失道寡助。在國際社會,面對圍堵、遏制、打壓,必須理直氣壯地進行斗爭,為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只有堅持維護世界和平,才能為促進共同發展創造社會前提、基礎與條件。
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符合時代進步的邏輯,走的是人間正道。新的歷史條件下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就要堅定維護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始終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推動全球治理變革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中國的發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無論發展到什么程度,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要從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歷史中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正確認識和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切實維護好廣大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攜手應對各種全球性風險和挑戰,推動構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為子孫后代創造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美好未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堅持正確義利觀?!皣灰岳麨槔?,以義為利也。”只有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只有義利平衡才能義利共贏。二戰中,西方資本主義大國實行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主義的膨脹和橫行。堅持正確義利觀,就是以義為先、義利兼顧,在國際社會中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正確二戰史觀昭示,加強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認同,讓各國人民相知相親、互信互敬。二戰中,世界反法西斯的各國人民共同為和平和正義而戰。這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之所以贏得勝利的根本源泉與動力。
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正確義利觀,就是要在政治上秉持公道正義,堅持平等相待,在經濟上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堅持不干涉別國內政原則,堅持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反對動輒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國際社會各方應堅定奉行雙贏、多贏、共贏理念,實現互利共贏,實現平衡普惠,在謀求自身安全時兼顧他國安全,努力走出一條互利共贏的安全之路。大國要在安全和發展上給予不發達國家和地區更大支持,發展中國家要加強團結合作,維護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只有這樣,人類文明發展成果才能更好實現平衡共享。
堅持天下為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笔澜绲拿\必須由各國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來辦。世界各國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應共同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
正確二戰史觀昭示,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面對人類面臨的挑戰,世界各國應該加強團結而不是制造隔閡、推進合作而不是挑起沖突。推動共同發展,讓發展更加平衡,讓發展機會更加均等、發展成果人人共享。
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天下為公,就是要堅持世界的命運必須由各國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來辦。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也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世界各國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際關系,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堅持開放、不搞封閉,堅持互利共贏、不搞零和博弈,摒棄你輸我贏、你死我活的狹隘思維,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前途前進。
反對二戰歷史問題上的歷史虛無主義
只有在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才能透視出歷史運動的本質和時代發展的方向。人類社會經歷過二戰這一“空前浩劫”,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贏得正義的勝利,形成、豐富和發展了正確的二戰史觀。它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歷史的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正確二戰史觀在內的正確歷史觀,以尊重歷史、遵循歷史規律為根本依據,把歷史、現實和未來結合起來,既認識當今國際形勢,又回顧過去,總結歷史發展進程與特點,把握歷史發展本質,抓住歷史發展中的社會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既不割斷歷史,也不虛無歷史,以史為鑒,順應歷史前進大勢,推動歷史發展進步。
正確歷史觀總是在同錯誤的歷史觀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的。戰后,國際社會在對待二戰歷史上,存在有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歷史觀。在西方的一些史觀中,如美國中學課本將二戰從1939年講起,直接跳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對于中國戰場則描寫為“亞洲地區爆發局部沖突”,甚至懷疑“中國打過二戰”,抹殺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事實。即使是作為法西斯軸心國的德國和日本,在戰后對待其二戰歷史上也大相徑庭。如日本一些人至今仍堅持其二戰時的“侵略史觀”,回避、否定、歪曲這場戰爭是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等亞洲國家發動的侵略戰爭的實質,日本右翼教科書則把“侵略”改寫成“進出”等等。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事實充分表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而且中國、蘇聯分別作為二戰的亞洲和歐洲主戰場,是抗擊日本軍國主義和德國納粹主義的中流砥柱,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重大歷史性貢獻。
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審視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和面臨的重大問題,必須堅持和弘揚正確二戰史觀,維護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當代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決反對否認、歪曲、篡改二戰歷史的圖謀和行徑,深入開展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歷史真理的宣傳研究闡釋。二戰歷史不容歪曲,納粹分子、軍國主義者及其幫兇不容美化,決不允許軍國主義卷土重來,決不允許歷史悲劇重演。歷史不可逆轉,人民不可戰勝。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來源:《新湘評論》2025年第12期